南阳市社旗县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农户正在收割艾草。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时硕 摄
南阳市医圣祠。本报资料图片
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月季基地内花工在实施田间管理。本报记者 王铮 邓放 摄
南阳:外贸助力 艾草“出海”
“总书记对南阳艾草产业的关注让我们倍感振奋,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综保区的外贸平台,抓住机遇做强南阳艾产业。”5月15日,在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内,南阳国际陆港艾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斌说。
在南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数据平台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去年4月份至今年3月份,南阳艾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出口额增长50%,艾灸条、艾灸贴、艾草足浴包等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现在接到的出口订单中,欧美国家客户需求增长显著。”韦斌说。多年来南阳艾草产品占据全国出口份额的90%以上,但以日韩、东南亚国家为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订单明显增多。
市场的变化,催生了南阳艾草产业的升级需求。今年3月份,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艾草产业园,吸引了韦斌等传统艾草企业经营者的入驻。目前,该产业园依托保税区保税加工车间、保税仓库和产业大数据平台,规划建立陈艾储存交易平台、艾草出口精细化加工和艾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实验室、24小时云监管系统、产品可溯源体系认证、跨境电商线上商城等体系,为南阳艾草组建“产业航母”扬帆出海助力。(孟向东 司马连竹)
安阳:千年“仙草”点草成金
5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的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头仙艾公司”)。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坐在气动卷条机前,有条不紊地将艾绒称重、压实、卷条。车间一侧的展示架上,艾条、艾草枕头、护肤露等产品琳琅满目。
汤阴种艾历史悠久。相传“神医”扁鹊常在汤阴用艾草给人治病,后被刺客“伏于道旁杀之”,便葬在了由此而得名的伏道镇。
2016年,北京一企业家看中汤阴北艾的独特药性,开办了九头仙艾公司,成立艾草合作社10家,在全县种植艾草1.5万余亩,已形成集种苗栽培管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2020年6月,九头仙艾公司开启线上销售推广,当年就发货110余万单;今年销售额预计超过1.5亿元。
伏道镇西水磨湾村种植了2000余亩艾草。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素清给记者说,目前一般农户年收入六七千元没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到南阳专门考察艾草企业,给了我们极大鼓舞。我们现在制定的全棵艾草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元至3元、纯叶艾草7元至8元,凡符合标准的在7日内支付全部艾草款项,绝不拖欠。”九头仙艾公司副总经理许可介绍,公司还优先录用贫困户、农村转移劳动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谢建晓 杨之甜)
许昌:延长链条 青蒿葱茏
5月15日上午,在许昌市禹州市张得镇二郎庙村的药田里,绿油油的青蒿长势喜人。“青蒿耐瘠薄、抗干旱、好管理,是农民的‘致富草’。”禹州市隆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海亮说,“我们带动了当地300多户农户发展青蒿种植,一季下来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
在10多公里外的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青蒿经过浓缩、萃取、结晶等工艺流程,提取出的青蒿素晶莹剔透。4年前,该公司引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梁剑平教授团队,采用重离子辐照育种方式,选育青蒿新品系。该项目入选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子课题,并获得国家资助资金1780万元。
“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破译青蒿‘密码’,培育高产青蒿素的青蒿品种,实现青蒿素的低成本、高质量提取和产业化应用。”梁剑平说,他们获批组建的河南省青蒿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选育出“科蒿三号”等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青蒿新品种,打破了青蒿只能在长江以南区域种植的传统。目前,禹州市正在建设的全国最大的青蒿种植基地和青蒿素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青蒿素60吨。(王平 王烜)
洛阳:用心守护 一河清水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源源不断输出的优质水源中,也汇聚了一泓来自洛阳栾川县淯河的清泉。
多年来,洛阳市把栾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有力保障了“一河清水入库”。源于栾川县冷水镇的淯河,是洛阳境内唯一一条汇入丹江的河流,成为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水源之一。这些年,水源区通过坡改梯、溪沟整治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栾川淯河流域出境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可以骄傲地说,守护一河清水,我们做到了,而且还要做得更好。”5月15日,栾川县环保局负责人表示。
一水相系,因水结缘。根据国家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洛阳栾川与北京昌平这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地区,在对口协作机制框架下建立了深厚感情。位于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的“昌平小镇”民宿区,便是北京帮扶栾川共同打造的乡村旅游集体经济项目。
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来,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栾川、昌平两地合作实施水质保护、民生改善、经贸合作等对口协作项目57个,总投资4.9亿元。以此为支点,洛阳全面融入京豫合作,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田宜龙 白云飞)
商丘:工程加速 润泽群众
5月15日,在柘城县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的管道铺设现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加紧管道吊装和对接工作。
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水利工程,同时也是我省实施“四水同治”的十大水利工程中单体项目最大的工程。工程总投资76.5亿元,供水范围涉及商丘、周口的8县2区,受益人口870万人。为加快项目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开设57个作业面,昼夜不停地施工。柘城段总投资20.99亿元,已完成15.45亿元,占比73.61%。目前,柘城县七里桥调蓄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七里桥泵站完成85%,管道完成64%。根据建设计划,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柘城段主体工程建设。
商丘市属于缺水型地区,同时又是用水大市,该工程建成后,柘城县、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均为受水区,年分配水量近期为2.95亿立方米,远期可达到3.6亿立方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进度、统筹配置资源,力争工程早日通水、早日惠及豫东群众。”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工程部部长刘渊说。(李凤虎 刘梦珂)